06Sep13_秋香海報_85.2x59.8cm(Final_DATE_載圖_150dpi)  

作者:鄭天蔚

轉載自:欣傳媒

 

先從吳乙峰前輩開始談起吧。

 

他是台灣紀錄片圈子的先行者,他在一九八八年就與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好 友共組「全景映像工作室」,那時候就已經有了一些不錯的成績。現今在檯面上的紀錄片工作者,在那時候大概都還在學校唸書。一九九四年文建會提出了「社區總體營造」概念,到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,忽然間地方上有大量「影像記錄」的需求,全景就開始了災區蹲點的計劃,並推展紀錄片人才的培訓。二零零四年紀錄片《生命》上映,把吳乙峰與全景推到最高峰,全景所秉持的紀錄片拍攝理念、方法與紀錄片美學影響了台灣紀錄片界十多年.....

 

但,二零零七年,全景忽然宣布解散。沒有人出來說明原因。就這樣,前輩從媒體上消失。從全景解散到《秋香》這部片上映之前,我聽到的解散故事版本太多,而近期的一篇報導,前輩坦誠做了「那件事」,導致夥伴要跟他劃清界限,因此全景解散。「那件事」不是本文的重點,本文的重點是從作者的創作脈絡與生命故事出發,再來 評論這部片。

 

影片中的主角名為沈秋香,是台灣雲林縣人,三歲的時候罹患小兒麻痹而不良於行。她在十歲的時候進入彰化喜樂保育院,受美國瑪喜 樂女士照顧長大。秋香的先生莊如明是馬來西亞華人,小時候就混幫派吸毒,直到以福音戒毒,並且來台灣念了神學院,成為神職人員。他們在聚會中相遇,結為夫 婦,婚後回到馬來西亞,創立『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」,幫助更生人與殘障朋友自立。現在,他們的協會服務對象拓展到柔佛,甚至是斯里蘭卡...

 

故事說完了,但故事的韻味卻很長,無論時間或是空間。

 

在時間軸上,一九四八年美國宣教士孫理蓮在埔里展開山地醫療的工作,台灣人謝緯醫師應邀擔任宣教人與醫師,而謝緯醫師赴美演講募款,感動到美國瑪喜樂女士, 她在準備兩年後來臺,在教會系統的支持之下,開設彰化喜樂保育院,專門收容當時罹患小兒痲痹的小孩,沈秋香就是其中之一。秋香長大之後進入伊甸基金會服 務,也受到劉俠女士的人格薰陶,所以她最後偕同夫婿回馬來西亞,創立「雙福殘障自強協會」,並且還繼續向外擴散服務據點當中。在空間上,地點從美國到臺 灣,臺灣轉到馬來西亞吉隆坡,吉隆坡又再散播到柔佛州,乃至斯里蘭卡、東非。在人物上,「秋香」成為一個代名詞,美國人孫理蓮、瑪喜樂是秋香,台灣的劉 俠、謝緯是秋香,甚至更早一點,馬偕、巴克禮也是秋香,在馬來西亞市場裡的肉販王先生,放下記者工作到柔佛州拓展服務據點的劉琦亮,全部都是秋香。秋香聽 來是個「菜市場名字」,但若有心傳遞這一份愛,人人皆可是秋香。但沈秋香更特別的是,她突破了肢體的障礙,仍然要站出來服務人群,這份愛無國界。他們甚至 就在馬路上尋找需要幫助的人,幫助他們自立更生,被幫助的人,日後都有可能成為「秋香」,把這一份愛繼續傳遞下去。

 

這部片真的沒有特殊的形 式技巧可言,反倒有「反璞歸真」的感覺。沒有影片以外的配樂,有的只是影片當中的詩歌吟唱;沒有使用視覺特效包裝片頭片尾,片尾也只是上個工作人員與感謝 名單,作者吳乙峰寫在字卡右下角。比起前一部前輩所拍攝的《生命》,那種不忍卒睹的畫面沒有了,這部片也沒有強調殘障朋友的悲慘,人人都帶著自己的缺陷, 勉力生活著。影片調性溫軟亦溫暖...

 

在這個時間點,臺灣是需要這樣的紀錄片「均衡一下」。

 

回過頭來,看看前輩。前輩說是在 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下接觸了教會,並且幫忙拍攝一些宣教士的故事。我知道他看見「愛的傳遞力量」,也看到許多外在有缺陷的朋友是如何站起來。他應該也想到自 己吧?這部片的最後一個鏡頭,秋香與協會總幹事丹尼駕車往前駛去,這也應該是前輩現階段的心情寫照-「生命」不能停滯不前,「生命」必須往前走。

 

前輩,請加油。

arrow
arrow

    秋香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