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香與丹尼  

轉載自:中時電子報

 

管婺媛/專訪 2013年12月03日 04:10

導演吳乙峰的紀錄片《秋香》主角沈秋香是個小兒麻痺患者,也是台灣赴馬來西亞的海外宣教士。她以殘弱之軀,在馬來西亞協助殘疾者與更生人,故事打動不少人,秋香也因此成了「愛」的代名詞。不過,沈秋香說:「20歲之後,我才感受到愛!」

沈秋香其實如同許多小兒麻痺患者一樣,曾歷經自我懷疑、放棄、埋怨他人的青春歲月。她從小因病受盡父母呵護,卻不懂愛。

「我 3歲時,高燒不斷,罹患小兒麻痺症,從此足不出戶,直到我7歲偷跑出門,被同齡孩子踩腳追打後,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家裡放聲大哭。19歲時我企圖自殺,埋怨 我母親把我生成這樣,想以死一了百了。」沈秋香說:「20歲以前,我從怪物變廢物,對周邊的人冷眼以待;20歲之後,我才感受到愛,學習被愛與愛人!」

沈秋香為了探親與支持這部紀錄片回到台灣,坐在輪椅上笑談這些聞者鼻酸的童年悲慘經驗,讓人感受到她柔弱身軀散發的堅毅。她說,兒時不懂事,20歲那年她自暴自棄要放棄矯正脊椎手術時,遇見兩個人勸說,改變了她的一生。

一個是沈秋香保育院的學姊,給了她《杏林小記》這本書,讓她知道小兒麻痺症患者也能把苦痛轉化成愛。另一個是加拿大籍的宣教士沈阿姨,沈阿姨問她:「妳有沒有想過妳媽媽怎麼辦?」

沈阿姨的問題,點醒了她。「那一刻我才真的想到我媽媽。」沈秋香說,她回想有次母親一路揹著她搭火車去嘉義,母親的腰部還因秋香的鐵鞋磨出斑斑血跡。「我當時冷冷的看著,不覺得怎麼樣;後來才發現,母親當年腰間的血,其實一直落在我心底!」

從此之後,秋香主動說要學習、學畫、學騎機車自己行動,甚至去電子公司毛遂自薦討工作。這些過程不僅讓她肯定了自己,也讓別人肯定了她,建立起自信。

對於自己成了紀錄片的主角,沈秋香說,一開始相當排拒,後來她想通,因為「秋香」只是個代名詞,希望藉由這些片,讓大家看見殘障者求學、工作、就醫的困境,伸出援手。她說:「秋香其實不是人,而是愛,讓大家看見這些愛,可以傳散到各地,感染其他人!」

arrow
arrow

    秋香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