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琦亮與筱銀  

作者:高修民(國語日報攝影記者)

 

買了四張票計畫首映當天全家一起看《秋香》,才發現念高一的孩子即將要段考,所以由我擔任先發自己一個人去和秋香喝下午茶。其他三張等下周考完試再去。


2013年11月23日《秋香》首映的第二天,我一個人尋著京華城喜滿客影城去看了這部紀錄片。不知道是我記錯時間還是怎麼一回事,當我認為還有充分時間劃票的那一刻,走入電影院電影竟然已經開始播放。


眼前看見的第一幕是秋香丈夫莊如明駕車,指著少年時期收保護費和吸毒的所在。有幾段地方讓人傷感;也有振奮人心之處,而最讓我感動的段落有一段是原本在星洲日報擔任記者的志工,後來被感召離開報社變成基金會的員工,剛開始她嫌遠沒有去關心一個輔導對象,當她想起時,個案已經過世,從此再遠她都一定親自探視。另外,她探望有一名罹患腦性麻痺的女孩,那個女孩最大的心願竟然是要離開家庭,永遠不會再回去。這股逃離現實的心境,有點像是我在少年時期的心境。或許也是吳乙峰導演這十年的心情寫照,逃離最終還是要面對內心的自我。惟有真誠勇敢的面對才能真正走過來,重新用紀錄片看待自己。


我的第一部紀錄片啟蒙是吳乙峰導演《月亮的小孩》,今日觀看《秋香》整部影片其實還是很吳乙峰式的呈現,唯一不同是導演觀點改變,在觀看這類型被一般人歸 類於弱勢族群的紀錄片時,使我聯想到蘇桑‧桑塔格《旁觀他人之痛苦》,我們一直會陷入對弱勢者的同情,但是當這類的觀看產生了發酵,我們總會驚覺到,這些 人的心靈竟然是如此的健康與強大,而自認健康如我的,其實內心卻是殘缺不全。


看完電影,步出了戲院,午後四點的天空露出一抹晚秋的天光,帶著金色的調子,是秋天的典型。一時無法言語的自己決定步行回家,一路上沈澱著、回憶著,《秋香》最後一幕寫著: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如果在1960年,瑪喜樂沒有從加州隻身來台,到彰化二林成立專門照顧「小兒痲痺兒童保育院」,照 護了兒童時期的沈秋香,就不會有今天在馬來西亞開枝散葉的最大社福團體。也印證了《約翰福音》十二:23~24「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,仍舊是一粒;若 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只要我們願意,人人都可以是秋香。在你自認身心健全的當下,或是人生走入窄巷找不到出口,就像這張海報,順著《秋香》的亮光 走,相信會有收穫。

後記:因為前面有部分片段未觀看到,所以我決定下周要再跟家人一起去看一遍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秋香 紀錄片 瑪喜樂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秋香的部落格 的頭像
    秋香的部落格

    秋香的部落格

    秋香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